守真问道 文心相承——浙师大“双青共话”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经验分享会(文科专场)成功举办

时间:2025-06-09浏览:10作者:来源:工会设置

66日下午,由浙江师范大学人事处、工会主办,浙师大青年教授联谊会承办的双青共话青年学者学术成长经验分享会(文科专场)在图文信息中心三楼多功能厅顺利举行。浙师大人文学院刘昌玉教授、教育学院李云星教授担任分享嘉宾,浙师大青年教授联谊会常务副会长郑忠龙、校工会常务副主席叶志雄、人事处副处长殷晓杰出席分享会,来自全校文科各学院、研究机构的50余名青年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活动由外国语学院冯宝鑫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郑忠龙教授致辞。他代表青年教授联谊会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联谊会发展的学校领导和老师们表示衷心感谢,并表示联谊会始终以“搭建平台、凝聚力量、服务成长”为宗旨,致力于为青年学者构建互通互助的优质生态。在致辞中,他深刻阐释“双青共话”的深层内涵,认为此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青年教授与青年教师的对话交流,更是一次打破学科壁垒的思想碰撞,一场围绕学术精神与人生价值的深度讨论。同时,郑教授也特别指出,对青年教师来说,入职头几年非常关键,如何站稳讲台,始终保持对教学和科研的热忱,以及在数字化浪潮下如何坚守人文精神与价值,都是本次对话亟待讨论、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刘昌玉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回顾了自己在浙师十年的成长历程。谈及人文学科的国际化探索时,他指出,在当今的学术环境中,单一型学者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未来需要更多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复合能力的复合型学者,这是新时代青年学者应当承担的使命。以自己从事亚述学研究为例,刘教授围绕如何做自己的学问这一话题,总结出三点宝贵的经验。第一,认真研读学校相关政策,了解高校评价体系,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和方式。第二,青年教师应从小事做起,稳步积累,从而实现良性发展。第三,青年教师应结合个人实际情况,在教学、科研与参与公共事务之间进行权衡与取舍,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李云星教授则围绕科研、教学、行政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分享自身发展的宝贵经验,并推导出凝聚个人思考的“成长函数”。科研方面,他强调要对实践问题、学术前沿保持高度敏感。针对文科论文发表难这一问题,他指出文科论文需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政策导向,积极回应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同时,建议青年教师在课题选题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国家政策和行业发展动态,深入研读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当前国家和行业的前沿、热点与难点。李教授指出青年教师需明确教学的多重维度,做到有的放矢。在行政工作方面,李星云教授结合自身经验,强调要主动谋划、创新有为。在社会服务方面,他认为关键在于精准找到合作方的需求点、改革的难点与痛点,并清晰认识自身优势。他鼓励青年教师要善于将多方资源转化为自身发展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研发、迭代、精进。李云星教授也特别强调“高度、深度大于广度”的质量导向与“底线决定高度”的职业准则,同时建议妥善处理好科研、教学、社会服务与行政工作之间的关系。

提问交流环节,现场气氛热烈。青年教师们聚焦个人发展规划”“如何搭建文科团队等问题,与主讲嘉宾展开多轮深度对话。两位嘉宾结合自身经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思路,为青年教师破解职业发展中的现实困惑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次“双青共话”分享会,不仅为青年教授与青年教师深度对话、携手共进搭建了优质平台,有效激发了青年教师的学术发展动力,更为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双向赋能,进而推动学校高质量师资队伍建设和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